央廣網衡陽11月20日消息(記者張志誠 通訊員蔣楠 彭小林) 近日,湖南省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科辦公室內,衡南縣、衡陽縣部分鄉鎮負責人正圍在工作人員桌前,咨詢恢復耕地、水田開發項目整改等相關問題。
從問題叢生到巡田自查,從被動整改到主動防控,從“一家管,大家用”到“大家管,大家用”……今年以來,衡陽市大耕保格局已逐漸成型,各級田長責任上肩,“長牙齒”的硬措施陸續出臺,各成員單位形成合力,相比去年同期,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情況明顯向好,問題數量和破壞耕地面積明顯變少,全市耕地保有量增加2.7萬畝。
“守住全市530.5萬畝耕地紅線,穩住糧食生產基本盤”已成為衡陽市每一位田長的共識。大耕保格局的形成,離不開田長制的落細落實,更離不開衡陽各級各部門對耕地保護的重視。
“獎罰”全省率先 先守田再護耕
眼下衡陽各地秋收接近尾聲,田間地頭,忙碌的農民們仍穿梭其中。田埂上,衡山縣貫塘鄉黨委書記、該鄉田長沈鐵鋒身穿紅馬甲,戴著黃袖章,正巡視村里的耕地。
田長在田埂上巡田(錢輝 攝)
“這兩年經常能看見紅馬甲黃袖章的田長下來巡田,他們來過之后,耕地不減了,高標準農田建成了,我們灌溉、下田作業效率高多了,今年我們家收入都高了!”村民李德福對如今的生活很滿意。
李德福不是個例,衡山縣貫塘鄉通過落實田長制,今年鄉、村、網格田長巡田1800人次,核查整改耕地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問題線索60個,恢復耕地192.64畝,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2600畝,耕地保護重點工作全部完成到位,農民的幸福感逐步增強。
這是全市形成大耕保格局的縮影,上行下效,百姓獲得實惠,得益于在這項工作上的“獎罰分明”。
去年,衡陽在湖南省率先設立田長制及耕地恢復獎勵基金,對耕地保護及耕地恢復先進縣市區給予獎勵,隨后,衡山縣、衡陽縣、南岳區等對先進鄉鎮、村和單位落實了田長制激勵,基層耕保熱情被進一步調動。
今年,衡陽市委、市政府連續出臺《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》《關于進一步推進耕地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整治的通知》和《關于明確2023年耕地保護工作目標任務的通知》,9月份召開高規格的全市田長制會議,明確要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“黨政同責、剛性考核、一票否決、終身追責”考核機制,強化對鄉鎮(街道)耕地保護不力、對部門行業監管不力、對縣市區黨委政府履職不力的追責問責,并進一步細化鄉鎮、村(社區)、片區(網格)整治職責。
同時,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,已多次開展專項行動,4月份開展耕地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整治專項行動,7月份開展違法用地“梳篦行動”,9、10月份組織國省督察及衛片執法問題整改“攻堅月”行動。
根據各地落實田長制情況,今年市田長辦已下達3期紅黃牌警示通報,提請市級田長開展3次集中約談。全市自然資源系統調整執法分管領導和大隊長多人,停職免職基層所長4人。紀委監委處置問題線索42件,立案14起,留置1人,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6人,組織處理15人,移送司法3人。
獎罰分明、措施強硬,衡陽本土化的“田長制”成效日顯。
衡南縣三塘鎮等利用“田長巡田+無人機航拍”機制落實“早發現、早制止、早整改”;衡東縣洣水鎮等出臺耕地用途管制措施,通過“申報必核、立項必審、動土必查、巡查必報、新增必處”,做到“亂占耕地一畝不讓”……
今年,全市監測發現新增耕地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問題圖斑數量及涉耕面積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,全市耕地非正常流失得到遏制。
農田高標準 農民“耕”幸福
耕地保護,護的不僅是田,也是糧食安全的根基。守田護耕之際,衡陽市在耕地恢復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上也下了大力氣。
今年年初,市田長辦出臺《關于切實穩妥做好“恢復屬性”地類恢復耕地工作的通知》,明確目標任務、基本原則、工作步驟和具體要求。
3月3日,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、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印發了《衡陽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耕地“進出平衡”等措施工作方案》,首開先河、創新推出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耕地“進出平衡”機制。
從縣市區落實效果看,僅衡陽縣臺源鎮群向村,便恢復耕地430余畝,修復提灌機泵3處,打抗旱機井5口,維修灌溉水渠2000米,村干部還組織當地農民種植糧食作物,現已豐收。
農民增收,笑容滿面(錢輝 攝)
據悉,去年全市高質量推進耕地恢復3.8萬畝,實現了2022年耕地進出平衡,并確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增加2.7萬畝。今年全市3.9萬畝恢復任務有望在11月底全面完成。
要恢復更要管護,對此,衡陽出臺了《衡陽市新增耕地后期管護辦法》,將恢復耕地、補充耕地、農民自主開發耕地和整改耕地統一納入管護范圍,同時延長管護期限,提高管護標準,壓實管護責任,明確管護要求,促進新增耕地長期穩定利用,確!靶略龈匾划不假”。
與此同時,高標準農田建設也在衡陽各縣市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著。
“據測算,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,增產糧食100—120公斤/畝,成本降低80—100元/畝!焙怅柺刑镩L辦相關負責人說道,衡陽通過“小田改大田”,減少田埂系數,增加種植面積;采取種綠肥、施有機肥,增強耕地肥力,提高了糧食產量;修建機耕道,提高機械化運作效率,降低勞動成本。
衡陽轄區各村地貌特征不同,部分村莊蓄水、灌溉、清淤等問題已有歷史,對此,衡陽開展了“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三年行動”,投資8000多萬元獎補資金,實施山塘清淤2636口,暢通“中梗阻”渠道149公里,進一步完善農田灌溉排水體系,逐步實現“蓄得住水、灌得到田、上得了山”。
高標準農田建設也在衡陽各縣市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著(錢輝 攝)
眼下,衡南縣車江街道白水村秋糧正在收割,當地村民自豪地說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,今年單產有望再創新高。
截至目前,衡陽市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379.07萬畝,占現有耕地面積的71.46%,耕地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,農民的錢袋子更鼓,耕種的積極性也更高了。
糧食安全是“國之大者”、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。自從推行田長制以來,衡陽市的“耕”基越來越穩固,不但守住了530.5萬畝耕地保有量和476.0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底線,還實現耕地凈增加2.7萬畝,人人節約用地、人人保護耕地的美好局面近在咫尺,大耕保格局已逐步成型。

關注精彩內容